一、2023年工作总结
(一)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开展“第一议题”学习31次、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13次。完成机关党委、机关纪委换届。严格执行政治要件闭环落实机制。创新“党建书吧”等品牌。
——主题教育走深走实。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一体推进,扎实开展领导读书班、“三会一课”、支部书记讲党课和主题党日活动,全系统形成调研成果549项,三级问题清单、2个市领导领办专项整治、222个问题全部整改完毕。
——纪律作风全面从严。在市纪委监委派驻三组指导下,完善一系列制度规范。10个辖区局成立纪委,43个基层所增设兼职纪检干部。建立“四项机制”,开展“五项行动”,高效高质量落实省委巡视和市委专项资金巡察整改工作。
——“小个专”党建全域覆盖。构建“1+11+78”党建工作网络,全部监管所设立了“小个专”党建工作指导站。全市组建“小个专”党组织9783个,覆盖党员4.9万名。
(二)全面深化市场监管领域改革创新
——创造型引领型改革不断涌现。深入实施放宽市场准入若干特别措施,检验检测和认证结果采信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创新互联网知识产权联动保护新机制等9项改革全部落地。“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实践”被评为广东省知识产权“十大亮点”。医疗器械唯一标识(UDI)试点入选国际物品编码组织优秀案例。
——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委员会、信用服务实体经济大数据实验室落地前海。欧洲标准研究中心、专利转让许可服务平台入驻河套,市场监管领域服务纳入“河套e站通”。成功发行全国首个深港跨境“N+1”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
——为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提供更好环境。信用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记录证明、新兴行业经营范围目录登记、企业合法权益补偿机制等一批改革措施全面铺开。合肥国仪量子大湾区研发总部基地、香港雅仕维新媒体、中国农发集团海洋渔业总部等一批优质招商项目顺利落地。
(三)着力营造利企惠民营商环境
——商事登记便利度持续提升。外资港资澳资企业登记纳入“开办企业一窗通”。首创企业开办“音视频双录”签名新模式。全年新增“个转企”3582户。全市经营主体增至422.6万户。
——许可审批提质增效。推进“1+1+6”有温度的政务服务。出台27个许可业务标准化指南,21个事项实现“证照联办”。推动获批全国首个ECMO产品注册证。首推食品连锁经营“跨市域通办”。全年共办理各类许可审批超过37万件。
——信用助企有力有效。推动出台特区社会信用条例。打造一站式信用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归集68个信源单位23.6亿条公共信用信息。依托市征信服务平台推出33款征信产品,助力企业融资2505亿元,小微企业占比达85%。上线全国首个“个体深信贷”,惠及个体户4.7万户,促成线上初评授信额度超4.4亿元。推出“广易贷”产品,为中小广告企业提供贷款1.85亿元。
(四)充分发挥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作用
——质量强市战略纵深推进。出台《高标准建设质量强市实施方案》等文件。中国计量院深圳创新研究院、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等一批项目开工。深圳质量指数达93.35,连续5年稳步提升;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全省第一。
——标准引领作用更加突出。设立全国机构治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市储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IEEE标准协会粤港澳大湾区分会,92家国内外标准化组织机构落户深圳。全年立项地方标准107项,全国首个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在深发布。参与研制国内标准632项、国际标准219项,入选首批“湾区标准”47项。
——计量认证检测基础更加扎实。修订特区计量条例。全省首个国家级电动汽车专用计量检测分委员会落户深圳。全力构建“超充之城”检测体系,电化学储能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全速推进。制定45类大湾区碳足迹标识认证产品技术标准和实施规则,覆盖产品超200个。
(五)知识产权工作持续走在全国前列
——知识产权创造持续领先。新建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中心3家,培育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25家。PCT专利申请量连续20年全国第一;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170件,为全国平均水平6倍。97个项目获中国专利奖,占全国1/10。
——知识产权运用效益稳步提升。获批建设国家知识产权运营交易服务平台、国家级新能源汽车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专利许可备案金额3.76亿元,同比增长18%。质押融资金额384.3亿元,连续4年全省第一。新发行24单规模近54亿元的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领跑全国。
——全链条保护措施逐步健全。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纠纷快速处理试点。签订珠三角九市跨区域保护合作协议。黄金内湾涉外商业秘密保护基地挂牌成立。首创“五位一体”海外维权体系,帮助企业挽损20.6亿元。开展“清源”“有为闪耀”“剑网”等重点领域的专项行动,查办首宗电商平台商品链接标题侵犯商标权案。2个产品入选广东省地理标志培育名单。
——知识产权服务供给持续优化。入选全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试点城市。前海版权公共服务平台上线运行。国家级专利导航服务基地获批筹建。新增2个专利预审领域,专利申请预审案件达1.33万件,同比增长40%。培育商标专利代理机构3487家,专利代理师2401人,均居全省首位。
(六)牢牢守住市场监管领域安全底线
——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全覆盖完成24.5万家包保任务。出台校外配餐单位食品安全管理8条措施,全市校外配餐企业实现“六个百分百”。食品和食用农产品抽检覆盖率达9.4批次/千人,评价性抽检合格率达99.48%。
——药品领域安全与发展全面推进。全覆盖开展疫苗、血液制品、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等产品高频检查。创新开展与丽水、中山、云浮三市药品B证持有人跨市联合监管。严厉打击右美沙芬口服单方制剂、依托咪酯滥用问题。推动国家药监局大湾区两个分中心受理并独立参与药品全品种审评。中国医工总院深圳分院正式挂牌。10款化妆品新原料获国家药监局备案。联合公安机关查获特大假冒化妆品案,涉案货值超6000万元。
——工业产品质量监管持续加强。开展监督抽查8221批次,不合格品发现率5.5%,同比下降3个百分点。完成12大类1.09万批次产品快检,实现“即抽、即检、即告、即处理”。开展燃气器具、“超标”电动自行车等9类重点产品专项整治,督促5121家生产销售单位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出台全国首个成品油监管地方法规,开展成品油抽检1741批次,合格率100%。
——特种设备安全风险有力管控。全员下沉开展特种设备风险隐患大排查、大整治。累计检查特种设备使用单位2万余家次,发出监察指令书3295份。检验特种设备及安全附件32.71万台,全市特种设备定检率达99.84%。完成老旧电梯更新改造1197台。
(七)全力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超大城市供应体系持续完善。超额完成2.9万亩粮食种植考核和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建成高标准农田7500亩。累计建成“菜篮子”基地206家,年供应农产品超400万吨,能繁母猪保有量4362头。严查违规使用“生鲜灯”,持续开展豇豆“周周查”。新增“圳品”681个,总数达到1603个,其中对口帮扶产品325个,“圳品”城市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
——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显著。深圳国际食品谷、中国农科院农业基因组学研究中心等项目加快建设。推动设立深圳生物制品前沿创新中心、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分中心。9个农作物新品通过国家审定,“优薯计划”育种周期缩短10年,繁殖系数提高1000倍。基因组所2项科研成果获中国农业科学重大进展。全国首个农业技术转移服务区域中心落户深圳。
——现代农业产业不断实现新突破。出台实施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和若干措施。RCEP农业贸易合作(盐田)中心揭牌成立,全市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达1700亿元,同比增长8%。全市农业龙头企业达198家,营收2400亿元,农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超600亿元。
——畜牧领域工作提质发展。新增国家级畜牧企业示范基地2家、省级4家,建成全国首个“餐桌剩余食物饲料化利用示范基地”。发布《动物诊疗机构管理规范》,修订禁养烈性犬名单。开展动物疫病防控应急演练,全年重大动物疫情零发生。
(八)市场竞争环境更加公平有序
——公平竞争政策深入实施。重大政策措施公平竞争会审列为市政府审议前置必经程序。获准设立全国首个省市共建经营者集中服务窗口。严厉打击平台经济等新领域不正当竞争行为。坚决纠治行业协会商会违规收费,检查各类收费主体795家,作出经济制裁5213万元。某公司利用技术手段妨碍他人合法软件正常运行案获全国反不正当竞争十大优秀案例。
——重点领域治理有力有效。全国首创预付式经营监管“数字人民币+商业保险+平台监控”模式,数字人民币签约商家超1460家。全力推动城中村水电气违规加价整治攻坚战,累计处罚2500余宗;推动10万水表用户、18万电表用户合表计费。深入开展民生领域“铁拳”行动,依法查办各类案件1.78万宗,罚没1.54亿元,移送公安143宗。
——事中事后监管规范高效。构建信用风险分类“双标签”管理模式。完成信用修复8814宗。持续推进信用监管与“双随机、一公开”深度融合,政企双向减负率达26%,平均问题发现率由12%提升至21%。
——消费环境建设持续向好。修订特区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放心消费“双承诺”商家超过1万家。培育高质量农贸市场71家、人气市场10家。全国百城消费者满意度跃升至第12名。办理投诉举报80.7万件,化解民生诉求38.4万件,满意率99.9%。中消协数字消费教育基地落户深圳。
(九)干部综合素养和履职能力持续增强
——法治建设扎实推进。举办4场合规经营指导会,推动执法向“事前指导规范”转变。“普法大篷车”获全国推广。稳步推进“鸿蒙协同云平台”和市中级人民法院“融平台”对接,获评市法治政府建设创新成果。
——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强化。干部队伍结构和专业水平持续优化。稳妥有序推进机构改革。举办干部领导能力提升研讨班、支部书记培训班、稽查执法实战实训营。新时代稽查故事会、十佳办案能手巡讲入选“全市首批争做人民满意公务员特色项目”。
——宣传信息工作稳中有效。全面落实党组意识形态责任制。全年在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各级媒体刊发报道1.3万余篇。官微粉丝量达345万,全国市场监管系统排名第一。微电影《圳兴》获第五届全国市场监管微电影一等奖。信息工作连续3年获全省系统和全市先进单位。
——内部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安全生产、应急处置、预案更新等机制更加健全;档案归集、政务接待、公车运行管理更加严格;资金使用、政府采购、督查督办、建议提案、信访网信、保密、群团等工作更加规范,84件人大建议、66件政协提案满意评价100%,“代表委员话市监”经验全市推广。
二、2024年工作安排
2024年市场监管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市委七届八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全国市场监管工作会议、省市“两会”、省市高质量发展大会等部署要求,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持续优化市场环境,激发经营主体活力,提高质量发展水平,防范化解风险隐患,奋力谱写特区市场监管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加快建设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坚决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勇当尖兵,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深圳市场监管的最大贡献。
经局党组研究决定,明确2024年为全市市场监管系统的作风提升年,并以此为主线,以强基工程为抓手,一体推进党的建设、作风建设、业务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再上新台阶;将“讲政治、转作风、强监管、保安全、促发展、惠民生”的工作要求贯彻始终,聚焦赋能产业发展、激发市场活力、扩大消费需求、深化改革创新、统筹发展安全、强化农产品和动物安全、提升综合效能、夯实工作基础8个方面下功夫,高标准完成“揭榜挂帅”“大调研”“风险排查”等10项任务清单,全力推动市场监管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4年深圳市场监管系统的高质量发展密码是“1146810”。
第一个“1”是指“作风提升年”,这是全年的工作主线,要以最硬的作风、最实的举措推动工作高质高效落实,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第二个“1”是指实施“强基工程”,这是全年工作的总抓手,目标是要实现“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大提升”,努力建一流队伍、创一流业绩、树一流形象。
“4”是指要从加强党的建设、作风建设、业务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四个方面推进,这是落实“强基工程”的具体举措。
“6”是指“讲政治、转作风、强监管、保安全、促发展、惠民生”六项工作总要求,全局系统要慎终如始、一以贯之。
“8”是指“聚焦八个领域下功夫”,这是全年的工作重点,是全年工作的任务书,是接下来要部署的重要内容。
“10”是指“市场监管十大任务清单”,这是推进全年工作的路线图。
(一)聚焦赋能新型工业化和新质生产力,着力在提升知识产权和质量标准供给水平上下功夫
一是促进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出台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纲领性文件。加快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市示范城市建设,争创全国版权示范城市。争取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超100件,海外发明专利授权量不少于1万件。支持企业通过知识产权担保、质押、增信等手段拓宽融资渠道,提升知识产权运用效益。
二是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加快建设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健全全链条保护体系,完成维权援助和调解案件不少于800件。制定新领域新业态保护规则。在“20+8”领域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建立“1+1+N”省、市、区保护联动机制。加快建设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深圳分中心。
三是增强质量供给建圈强链效能。出台打造全球著名品牌之都三年行动方案。开展质量基础设施助力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行动,加快推进“深圳市特种设备安全检验测试基地”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超充”设施计量检测能力储备。鼓励检验检测机构联合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开展质量关键共性技术协同攻关。优化市长质量奖评选规则。积极推行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
四是强化标准引领创新作用。推进低空经济、超充之城、车网互动等领域标准体系建设。实施标准化助力重点产业稳链工程,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标准有效衔接。争取更多标准成为湾区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支持更多深圳制造申请“湾区认证”。培育低空经济国际性产业和标准组织,大力推动国家标准创新基地及国际标准化人才基地建设。
(二)聚焦提升经营主体发展质量,着力在激发市场活力上下功夫
一是持续提升商事登记便利度。提升外资企业全流程网办效率,实现商事登记“跨境办”。清理名存实亡经营主体,提升经营主体活跃度。依照《公司法》督促企业履行出资义务。新增“个转企”不少于2500户。全力推动招商引资目标企业尽早落地。
二是提升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全面推进信用修复、企业注销登记、开办餐饮和商超等场景实现“高效办成一件事”。推动更多审批许可事项和企业登记注销事项“一次办”。完善预制菜、咖啡厅新业态准入技术要求,制定养老机构食堂审查技术标准。实施政务服务“反向办”,主动为许可到期的主体提供服务。
三是加强行政合规全过程指导。防范制止虚增经营主体行为。加大对违反法律法规和“傍名牌”企业的清理力度。开展大型企业年报公示信息“双随机、一公开”专项抽查,倒逼企业提升合规经营水平。做好外商投资“五年过渡期”政策衔接,更好服务外资企业稳定经营。
四是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推出更多信贷产品,助力企业融资不少于1700亿元,“个体深信贷”授信额不少于8亿元。更大力度支持知识产权、计量检测、征信服务、广告等服务业集聚发展,推动广告营销补贴政策落地实施。开展个体户分型分类培育,抓好“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选育。推动各区成立街道“小个专”党委,选树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小个专”党建示范点。
(三)聚焦扩大消费和需求,着力在规范市场秩序优化消费环境上下功夫
一是规范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发挥省局经营者集中深圳窗口作用,为深圳市企业提供“家门口”竞争辅导。健全公平竞争审查外部监督机制。推动公平竞争审查纳入法治政府考核。强化对新消费、新产业、新技术与民生重点领域不正当竞争的打击力度。
二是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健全民生诉求分级分类、快速响应、催办督办机制。全面推广数字人民币,在全市打造不少于15个预付无忧商圈,新增数币签约企业1500家以上。深入开展“放心消费创建”,新增“双承诺”商家不少于2500家。争取全国百城消费者满意度测评“保十冲五”。
三是优化市场经营环境。持续开展城中村水电气违规加价综合整治。推进工业园区、商业综合体水电收费专项整治。推进电子、农产品、珠宝等商品交易市场共治体系建设。加大对小产权房、教育培训、户外电子屏的广告监管。继续瞄准校园食品安全、“黑中介”、非法医美产品等民生痛点,开展“铁拳行动”。
(四)聚焦巩固发展市场监管事业新优势,着力在全面深化市场监管改革开放创新上下功夫
一是稳妥有序完成机构改革。全面落实机构改革各项工作安排。妥善做好涉农涉改职能衔接。理清稽查执法职能定位,理顺市区监管所三级执法权责及管理体制。
二是全力落实国家战略任务。全面落实“双区”、综改、前海、河套涉及市场监管各项任务。支持河套建立高度便利的市场准入制度、与国际接轨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支持前海继续建立开放型市场准入体系、建设信用经济试验区。推动国家药监局药品和医疗器械大湾区两个分中心发挥更大作用。
三是深化区域合作和对外开放。探索建立粤港澳大湾区“9+2”区域执法协作机制。在市场准入、信用、标准等领域与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争取更多国际性产业和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组织落户深圳。推动更多国内合格评定结果与国际接轨互认,完成不少于200个产品大湾区碳足迹标识认证应用示范。
(五)聚焦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着力在防范化解市场监管领域风险隐患上下功夫
一是健全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体系。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四个最严”攻坚年行动,扎实推进校园食品安全排查整治、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管等活动。实现校外配餐企业实验室检测能力提升指导全覆盖。完成食品和食用农产品抽检16.6万批次,抽检覆盖率达9.4批次/千人。
二是严管善治推动药械化行业发展。加强疫苗、血液制品、植入类医疗器械、特殊化妆品等高风险产品监管。创新建立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和医疗器械备案人委托生产监管机制。抓好药械化网络销售监管。推进化妆品生产企业质量提升项目。支持更多企业和产品纳入国家创新产品和省药监局“三重”政策支持范围。推动扩大“港澳药械通”品种数量和使用范围。
三是狠抓工业产品质量安全。针对“超标”电动自行车及电池、燃气器具等领域持续开展风险隐患大排查、大整治。推动超充设施提升运营质量。建立以预防为主的产品质量风险防控体系。实现25种重点工业产品现场快速检测。
四是强化特种设备监管责任落实。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开展全品类特种设备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加强检验检测机构和人员管理,切实提高检验工作质量。持续推进老旧电梯更新改造工作。
五是牢牢守住各项安全稳定底线。压实安全生产、网络安全、信访、保密工作责任。全面推行“一码当先”,全面推进在各监管所设立“接诉即办”一站式服务窗口。
(六)聚焦超大城市农产品有效供给,着力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物安全上下功夫
一是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强化农贸市场进货查验溯源管理。完成食用农产品快检不少于77万批次。制修订“圳品”标准100个,新增“圳品”400个。进一步扩大食博会影响力。
二是抓好动物疫病和安全工作。制定重大动物疫病年度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开展动物疫病春秋季集中免疫。强化无疫小区建设。
三是抓好宠物诊疗行业监管。严格动物疫病防控、兽医病历处方、诊疗服务价格等行为监管,推动宠物行业合规、健康发展。加大动物疫病科普宣传,引导市民科学饲养宠物。进一步推进数字人民币在宠物服务行业应用。
(七)聚焦构建现代化市场监管体系,着力在提升综合监管效能上下功夫
一是全面提升依法监管水平。积极推动特区反不正当竞争条例等立法工作,做好特区消保条例等法规宣贯。统一处罚裁量权基准。动态调整市场监管轻微违法行为减责清单。推行柔性执法。
二是全面提升事中事后监管效能。充分发挥信用激励约束作用,基本实现信用监管在“三品一特”知识产权领域全覆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市联合检查占比不低于20%。坚持“一套清单管监管”,推进跨部门监管规范化、标准化、数智化。
三是全面推进市场监管数字化转型。推出市场监管领域BIM/CIM更多场景落地应用。突出“科技强安”,不断推进提升电梯智慧化监管水平。
(八)聚焦新时代模范机关建设,着力在夯实市场监管基层基础上下功夫
一是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化拓展主题教育成果,落实第一议题等学习制度,严格执行“两个维护”十项制度机制。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开展“三争”行动,抓好“四强”党支部建设。
二是锻造新时代市场监管铁军。开展“强基工程”三年行动,深入开展“大调研”“深改革”“揭榜挂帅”,在重大任务和攻坚中识别干部。坚持正确用人导向,落实“四个注重选拔、四个坚决不用”的要求。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落实“三个区分开来”,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三是坚定不移推进正风肃纪反腐。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深入推进行风建设“深化拓展年”任务落实。创新外部监督“四不两直”新模式,大力整治“四风”突出问题。狠抓“三级一体”监督体系,建立内控机制、内查机制、内巡机制。扎实做好巡视巡察审计整改落实“后半篇文章”。
四是持续强化市场监管文化建设。落实局党组意识形态责任制。擦亮“市监君”IP招牌。完善舆情处置“四个一”工作机制,开设市监大讲堂、青年论坛,举办更多形式的文化建设和文体活动。推动更多基层监管所跻身“五星所”“四星所”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