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6年工作情况
2016年是我委“基础能力提升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深入推进实施“三大建设”和“六大工程”,全力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扎实开展“城市管理治理年”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年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发挥深圳质量深圳标准引领作用,全力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经济取得新成效。
“深圳质量”建设再创佳绩。华为以首位排名获中国质量奖大奖。腾讯、华为、平安入选2016年“全球最具价值品牌”百强榜。“横岗眼镜”获“全国时尚眼镜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全年新增广东省名牌产品53个。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环保产品等17个国家级检测中心和服务平台完成投资规划,计划五年投入11.6亿元。深圳质量建设获得广泛认同,许勤同志应邀在省部级干部全面实施质量强国战略专题研讨班上全面介绍“深圳质量”建设经验。“深圳标准”建设获突破性进展。深圳标准认证制度获国家认监委批准实施,标准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创建获国家标准委批复。全年深圳企业和机构主导或参与制定国际标准249项、国内标准307项,累计培育标准联盟28家,发布团体标准302项。华为、中兴等8家龙头企业9个产品通过首批深圳标准认证。知识产权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设立深圳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创新“互联网+知识产权运用”模式,推动重点产业专利联盟建设,实现知识产权产出数量和质量同步提升。2016年1-11月,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增长50%,达到17841件,约占全国申请总量的一半,连续13年雄踞全国榜首。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专利金奖数量以及中国驰名商标拥有量均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位。商事登记便利化不断提高。实现股权变更登记网上全流程办理,实施外资企业准入“审批改备案”,出台商事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禁设区域目录管理制度,加快推进企业简易注销工作。2016年,全市新登记商事主体56万户,累计实有商事主体265.8万户。我市每千人拥有商事主体234户、企业132户,创业密度居全国首位。在广东省社科院发布的各地市开办企业便利度排名中,深圳位居全省第一。技术机构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各技术机构积极发挥公共检测平台作用,为企业提供个性化定制式检验检测和标准技术服务,全年服务企业近3万家。清费减负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在全国率先开展涉企免征、减征收费检查,为我市企业减负2亿元。
(二)扎实开展“城市管理治理年”活动,强化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安全监管迈上新水平。
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全面深入推进。集中力量对涉及我委职能领域的安全隐患开展了地毯式、全覆盖的排查整治,先后重点检查电动自行车、锂离子电池、直排式热水器、环保油和废品收购站、网吧、物流仓储场所等涉及安全的产品和场所,对排查出来的安全隐患逐一落实了整改。对再生资源回收等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特殊行业,实行停止登记、暂停登记和限制登记,从源头防范安全风险。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力度持续加大。在全国率先开展电机制造安装质量整机指标、电梯载荷试验、C类不合格项目全封闭等三项监督抽查。推动老旧电梯更新改造,全年更新改造老旧电梯1335台。我市首个电梯安全社会治理试验小区和区域性电梯安全教育基地挂牌。2016年底,我市电梯定检率达到99.69%,创历年新高,维保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连续两年高于90%,万台电梯事故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为0.216和0.072,均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内部安全管理不断加强。严格落实内部安全管理责任,全年累计发现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327处。在市安委会组织的年度考评中,我委排名全市第二。
(三)始终把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作为最大的民生,强化食品药品准入管理和风险防控,食品药品监管实现新突破。
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取得阶段成果。落实食品安全党政同责和属地监管责任,强化创建工作绩效考核,着力解决食品安全深层次问题。开展校园食品安全宣传、整治活动,确定学校周边200米范围为严管区,解决学校食堂与校园周边食品安全问题。创新实施微小餐饮和零售药店食品经营许可“申请人承诺制”,破解无证小餐饮、小食店等准入和安全问题。抓好家禽“集中屠宰、冷链配送、生鲜上市”,成为全省唯一在全市范围禁售活禽的城市。食药重大民生工程提质增速。加大食品、食用农产品抽检力度,全年共投入抽检经费14436万元,完成食品和食品农产品安全抽检108337批次,抽检覆盖率达7.2批次/千人,其中食用农产品定量检测增加80%。我市食品安全日常监督抽检合格率从2013年的95.4%提升至2016年98.6%,食用农产品例行检测合格率从2013年的95%提升至2016年97.3%,药品安全评价性抽样合格率达99.5%。食品安全和风险防控效能稳步提升。高标准推进餐饮食品安全示范工程创建和“明厨亮灶”工作,全市餐饮单位实施“明厨亮灶”累计达20473家,占全市持证单位41.2%。推进餐饮食品安全量化管理,量化分级实施率由2015年的60%提升到80%,优良(A+B)率由8%提升到18%,新增A级单位182家,同比增长181%。开展硫黄熏制生姜等行业“潜规则”研究12项,编制食品行业共性问题对策清单,组织开展行业共性问题专项整治,有效保障主渠道食品安全。
(四)严厉打击市场和质量领域违法行为,不断加大执法力度,稽查执法取得新战果。
大案要案查办力度不断加大。充分发挥集中执法办案优势,加大对市场、食药、网络、价格等重点领域违法行为打击力度。2016年,全委系统共立案23249宗,同比增长21.4%;结案21076宗,罚没款1.35亿元,同比增长57.2%;移送公安机关案件334宗,同比增长24.6%。我委行政执法绩效在全市名列前茅。专项整治效果和影响力有效提升。组织开展房地产、禁摩限电、价格等30多项专项执法行动,立案1300多宗。在房地产专项执法行动中,共检查楼盘129个,检查开发商和中介1000多家,立案41宗,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肯定,中央和省、市各大媒体纷纷给予正面报道,有效规范我市房地产市场秩序。执法机制进一步完善。加快执法信息化建设,国内首个“云上稽查”平台正式上线,有效解决了互联网案件取证问题。上线新案件系统,实现案件全流程在线办理及卷宗材料电子化。建设办案指导平台,提高办案指导效率。公平竞争监管强力推进。开展针对公用企业限制竞争和垄断行为专项整治行动,规范水、电、气、公交等公共服务行业秩序。推动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打击跨境传销,实现传销案件自然人行政处罚零突破。全市10个区(新区)全面完成无传销区创建工作。
(五)改革创新监管方式,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市场监管开创新局面。
事中事后监管多措并举推进。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年共抽查商事主体52201户。推动失信惩戒,累计限制登记备案业务33500多笔。实现与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全国一张网”)对接。实施大数据监管,开展“企业信用画像”,对前海蛇口自贸区3.5万家企业进行信用评级,为政府部门监管提供了精准目标,受到省政府领导肯定。产商品质量监管持续加强。全年累计抽查2245家企业生产销售的产品5595批次,不合格820批次。完成上级部门和我委监督抽查不合格产商品后处理共1611批次,整改到位率和复查完成率均达100%。广告市场秩序持续向好。全年共主动监测电视、网络、报纸等全部类别广告236.6万条次,严重违法量同比下降92.9%,严重违法率由去年的0.29%下降至0.04%。电子商务监管有效推进。监测电子商务经营信息114271条次,抓取涉嫌违法行为信息4358条次,立案查处网络违法案件1858宗,罚没226万余元。计量监管不断加强。集中开展集贸市场“作弊秤”、出租车计价器等民生领域计量专项检查,有效遏制计量违法行为。全年共对9.7万多台民生计量器具实施免费强检,减轻企业负担356万多元。消费维权影响力不断扩大。全年共处理消费投诉举报7万多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500万元。市消委会加入ICRT(国际消费者研究及测试机构),成为国内第一家加入该机构的组织。市场规范管理力度加大。制定《农产品市场管理规范指引》,指导推动集贸市场升级改造。开展活禽禁售整治行动,检查市场9072家次、家禽经营户12667户次。创建国家、省和市诚信示范市场21个。
(六)坚持一手抓业务、一手抓队伍,着力提升干部队伍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自身建设取得新发展。
干部履职能力进一步提升。全年共组织或参加上级各类培训320期,培训近3500人次。拓宽干部发展空间,完成干部选拔、晋升338人次,交流干部545人。参加2016年广东省食品药品快检技能竞赛,获团体第一名,囊括个人前三名。全面从严治党进一步强化。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制定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清单,全面有效落实“两个责任”。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委领导带头讲专题党课,实现“学”与“做”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稽查局党委、福田局特设科党支部获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法治建设进一步加强。加快特区质量条例、食品安全条例等6个法规规章立法步伐。制定第三批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标准,促进行政处罚规范化。建立法律顾问团队,促进纠纷和诉讼等法律问题的有效解决。信息化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金信工程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数字质监”智能指挥中心项目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优化公共财政资金安全管理系统,有效提升预算执行效率和质量。
二、2017年主要工作部署
2017年,我委工作总体要求是:以“四个全面”和“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深圳质量深圳标准,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着力服务创新发展,着力改革创新监管方式,着力加强基层基础建设,着力维护城市公共安全和保障民生,为深圳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和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围绕深圳质量深圳标准,坚定不移推进标准、质量、品牌、信誉一体化建设,营造适应需求的供给环境。
1.提升深圳质量。大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着力提升家具、家电、学生用具等重点产品质量,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完善“大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客观评价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质量指标体系。全面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发展规划,布局建设3个国家级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等重大质量基础设施。充分发挥质量奖标杆引领作用,树立8-10家行业质量标杆。推动与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接轨,提升绿色发展质量。
2.打造深圳标准。推进标准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大力实施重点产业标准提档升级工程,推行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建立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推动相关部门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公共安全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出台实施深圳标准,促进“城市质量提升年”活动有效开展。做好标准专项资金资助,引导企业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化活动。健全“深圳标准”认证制度,发布第二批“深圳标准”认证产品目录,推进“深圳标准”认证,扩大“深圳标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铸造深圳品牌。制定深圳品牌建设统一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完善品牌建设工作机制。出台品牌发展引导政策,推动“光明钟表”、“宝安机器人”、“坪山新能源汽车”创建国家和省级知名品牌示范区。建设品牌培育与评价服务平台,努力推动我市更多品牌企业入围“全球最具价值品牌百强榜”,不断提升深圳品牌影响力。构建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的梯次型发展格局,形成品牌叠加和放大效应。
4.树立深圳信誉。继续推进“两建”工作。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强化信用信息数据采集、共享、应用,建立联动响应、联合惩戒机制,以信誉拓展供给市场。优化电子商务可信交易环境,不断提升“深圳制造”信誉。
(二)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坚定不移转变职能优化服务,营造宽松便利的创业创新环境。
1.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出台商事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禁设区域目录管理制度,完善商务秘书企业管理、商事主体承诺、企业专职联系人等系列制度,探索名称争议处理机制。建立商事主体地址信息自动比对和个人身份信息规范使用机制,进一步完善名称自主申报系统。积极配合推进“一门一网”政府服务模式改革。简化商事主体注销程序,破解退出难问题。
2.强化知识产权运用与保护。制定知识产权强市战略实施方案。加快南方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建设,推动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加快知识产权孵化和人才基地建设,培养一批高端知识产权人才。设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补偿基金,完善知识产权资助奖励政策。推进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争取国家商标局在我市设立商标受理中心。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综合服务平台,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违法行为。
3.服务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建设。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协调前海管理局推动外资等一批行政许可事项改为备案、转移事项,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推进前海国家知识产权投融资试点,创新自贸片区知识产权维权机制,申请设立深圳(前海)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完善前海企业发展质量评价方法,探索建设前海企业风险预警监测系统。
4.提升技术服务能力。充分发挥计量、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生产性服务业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着力在生物医药、生命健康、智能穿戴等新兴领域,为产业创新提供贯穿产品生命周期的技术服务。加强标准创新和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组建国际认证专业团队,加大国际互认合作力度。创建口岸药品检验机构,建设医疗器械检测和生物医药安全评价中心服务平台,促进我市医药产业健康发展。
5.切实加大消费维权力度。发挥消费维权联席会议作用,推动消费维权齐抓共管。深入开展比较试验、体验式调查和消费者评议工作。针对热点领域和涉及市民消费利益的重大事件,及时约谈重点经营者。积极开展有特色、受欢迎的群众性消费教育引导活动,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壮大消费维权义工队伍,加大消费维权法律援助,更好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三)围绕打造食品药品安全高地,坚定不移强化食品药品监管,营造安全放心的饮食用药环境。
1.努力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按照社会满意、群众认可的评价标准,对照考评指标,通过自查自评和群众满意度调查,全面查找薄弱环节,及时填补短板,确保2017年底创建工作通过验收。
2.推进食品药品安全重大民生工程。将食药民生工程纳入市政府“民生实事”,优化食药民生工程内控管理,提高项目建设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完善绩效评价体系,加强绩效评价,保障民生工程建设质量,提高市民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3.强化食品药品监管执法。实施餐饮业食品安全提升工程。加强小餐饮、小食品店、食品小摊贩的监督检查,推进学校及校园周边食品安全综合治理。加快婴幼儿配方食品、酒类、食用植物油等重点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开展水产品、畜禽产品以及中药饮片、医疗器械等专项检查,严厉打击化妆品非法生产等“四非”违法违规行为。
4.完善食品药品安全风险防控机制。实行药品风险分级分类监管,对高风险企业、基本药物和特殊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加大监管力度。完善食品安全风险防控机制,加大抽检力度,确保2017年全市食品和食用农产品抽检覆盖率达到香港水平(9批次/千人)。继续开展食品安全“潜规则”研究,提高食品安全风险防范水平。
5.推进食品药品安全社会共治。充分发挥零售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作用,委托行业协会开展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管理规范现场检查。开展食品安全责任保险试点,引入保险机构作为第三方参与风险管控。推动药品安全服务网覆盖面增加342个社区。继续开展化妆品市场安全治理示范区建设,进一步提升化妆品市场安全治理水平。
(四)围绕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坚定不移改革创新监管方式,强化事中事后监管,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
1.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继续完善“一单两库”建设和抽查工作机制,在委系统内开展“双随机”联合检查,2017年底前实现市场监管事项全覆盖。探索跨部门联合抽查,逐步实现对企业“一次抽查,全面体检”,减轻对企业不必要的干扰。
2.推进信用监管。建设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加快推进涉企信息归集共享,实现“一张网”全覆盖。2017年要建成并做到行政处罚信息公示率100%,应当公示的信息记于企业名下的归集率100%,干部“一张网”熟练使用率60%。加强“企信惠”推广应用,应用范围逐步拓宽到全市大型商超、购物中心、商业街,打造便利的信用信息供给生态。总结推广“企业信用画像”经验。完善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对失信企业在市场准入、行政许可、资质认定、财政补贴等方面依法予以限制。
3.强化稽查执法。围绕经济、民生等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项执法行动,查处一批大案要案和突破性案件,树立执法权威,进一步提升我委社会影响力。开展涉企收费检查,加强教育、医疗、盐业、物业、停车场、房地产、旅游、农产品等重点领域和行业的价格监管,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规范价格秩序。构建我市公平竞争审查机制。配合国家和省开展公平竞争审查和反垄断执法。
4.加强市场监管。进一步抓好市场活禽禁售工作。加强文明诚信市场创建。推进《网络交易合同规则》在跨境电子商务等领域中的创新运用。强化互联网市场监管,加大互联网金融等整治力度。创新户外广告集中监测监管方式,依法查处各类违法行为。强化广告产业园区自律管理。探索创新检验检测机构监管模式,强化机动车检验等机构监管。推进计量诚信体系建设,加大制造计量器具、民生领域计量器具的监管力度。
5.完善法治建设。重点推动质量、食品、商改、信用、电梯等相关立法,为强化监管提供法制保障。推动完善市场监管处罚程序立法。推行“精准普法”,对不同普法对象开展针对性普法活动,提高普法有效性。加强法律指导,探索推进基层法律顾问制度,重点解决基层在案卷录入、整理、法律把关等问题,促进基层依法履职和规范执法。
(五)围绕保安全保民生,坚定不移推进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营造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
1.加大特种设备整治力度。大力推进老旧电梯更新改造,提请市政府出台全市统一的老旧电梯更新改造管理办法。深入开展电梯、压力容器、压力管道专项整治。推动完善96333应急处置平台建设和电梯维保社会公示工作,运用市场化机制和信息化手段建立特种设备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加强电梯应急救援培训和演练,提升应急救援能力。
2.加强重点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强劳动防护用品、危化品包装物及容器、锂电池、电动自行车等重点产品的准入、监管和执法力度,强化生产许可证企业的监管。加大学生用品、服装、手机、涂料等监督抽查力度,防止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行业性质量安全事故。
3.加大“清无”工作力度。推进“清无”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加大对校园周边、城中村、工业区等重点区域的整治。将安全隐患排查与专项整治相结合,突出加强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废品收购站、“二合一”、“三合一”场所的排查治理。
4.加强内部安全管理。进一步完善内部安全管理制度,强化责任落实,着力开展内部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加强应急值班和演练。以“安全生产月”活动为契机,全面开展宣传活动,提高干部职工安全生产意识。继续加强信访维稳和综治工作,有效化解各种矛盾。
(六)围绕全面从严治党,坚定不移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营造风正气顺心齐的干事创业环境。
1.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更加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部署要求,不折不扣执行好《准则》和《条例》等管党治党的法规制度。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强化纪律作风建设,把纪律挺在前面,杜绝决而不行、有禁不止、推诿扯皮等歪风邪气。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继续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入整治“四风”。强化各级领导班子建设,优化班子结构,提升班子活力,进一步增强领导班子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2.优化职责事权划分,合理配置行政资源。落实“强区放权”工作部署,出台优化职责事权划分指导意见,进一步明晰处室、直属单位、辖区局、监管所事权。制定各业务条线指导书,形成“1个指导意见+N个业务指导书”的工作体系。合理配置委局、辖区局、监管所人力资源,人员编制进一步向基层倾斜。探索建立机关与基层干部双向挂职机制,促进队伍纵向融合发展。
3.实施监管所标准化建设工程,夯实基层履职基础。合理调整科所设置,向市编办争取“一街一所”设置。大力推动监管所标准化创建,制定实施方案,出台创建标准,开展考核验收,做到“有方案、有标准、有考核、有表彰”。通过创建,进一步加强监管所“软硬件”建设,明确权责清单、负面清单,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履职能力。
4.完善干部激励机制,激发干事创业活力。出台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制度,把干事创业、勇于改革、敢于担当、作风扎实的干部提拔使用起来,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探索考核工作创新,力争形成单位与个人、考核与管理、激励与约束的同步联动。按照“分类分级、全面覆盖”的原则,以业务提升和干部培养为双主线,建立合理的分类分级培养机制。出台一、二级执法员管理指导意见,加强聘用人员管理,提升全员战斗力。
5.加强内部管理,为有效履职提供保障。完善财务、督查督办、后勤保障等内部管理制度,严格制度执行的刚性。健全内部管理工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切实提高内部管理工作质量。进一步加大资金统筹力度,着力防范财务风险,全面提升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推进金信工程项目建设,完成与全市“一门式一网式”业务系统对接。继续做好对口帮扶、工青妇和老干部工作。提高宣传工作的有效性,扩大市场和质量监管工作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