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深圳南山区科技园,一场涉及智能穿戴设备核心算法的商业秘密纠纷,通过深圳市场监管部门设立的商业秘密保护站,仅用48小时便完成取证固证。在标准引领下,深圳市已构建多层次、多维度商业秘密保护公共服务体系,授牌28家商业秘密保护工作站,建立11个商业秘密保护园区。
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深圳在国家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绩效考核中连续五年蝉联优秀,快速协同保护工作考核更实现“三连冠”。这座以创新为基因的城市,正在构建全链条保护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先行示范: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深圳范式
2023年4月,深圳市获批首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城市(地区)。近年来,深圳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创新动能更加强劲、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广东省营商环境评价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指标连续三年全省第一,专利授权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等多项核心指标居全国前列。
尤其是“20+8”产业集群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储备不断增强,完成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利盘点1.7万件,推动190家企业纳入广东省专利产业化样板企业培育库,指导614家企业备案专利产品,依托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促成知识产权交易、知识产权金融等业务金额合计18.48亿元。
截至2024年10月底,全市累计PCT国际专利申请量22.63万件,连续20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累计国内专利授权量209.83万件,连续6年居全国第一。2024年前三季度,全市商标注册量19万件,居全国第一;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104.28件,为全国平均水平8.08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全球创新指数(GII)科技集群排名中,“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五年蝉联全球第二。
中国(深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主任宋洋认为,知识产权是科技创新的“第一动力”,深圳通过特区立法权出台《深圳经济特区知识产权保护条例》等法规,为民营科技企业崛起和高新技术产业腾飞注入活力。(下转A02版)
(上接A01版)
技术赋能:构建数字化保护新生态
深圳湾畔,大疆创新的专利工程师通过“鸿蒙协同云”平台实时监测到某跨境电商平台上出现疑似专利侵权产品,从取证到完成跨境维权仅用72小时。当下,深圳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正经历深刻变革: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治理,从单一执法迈向多元共治。
区块链存证平台实现突破。据了解,腾讯牵头的“至信链”已为3.5万件电子证据提供司法存证服务,南山法院审理的某智能家居专利案中,区块链存证技术使举证时间缩短80%。深圳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数据显示,电子存证使用率从2019年的12%跃升至2023年的68%。
AI预警系统的实战应用方面,比亚迪构建的专利预警系统,通过机器学习分析全球专利数据,2023年提前预警技术侵权风险23次,避免经济损失超5亿元。深圳海关应用的“慧眼”系统,近三年查获侵权货物1.2万批次,货值达4.3亿元,查获准确率提升至92%。
聚焦前沿:筑起商业秘密保护立体网络
深圳市在商业秘密保护工作站建设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形成了“基地—工作站—园区”三级立体化服务网络。
截至2024年,深圳市已累计授牌两批共28家商业秘密保护工作站,建立11个商业秘密保护园区,覆盖重点行业和区域,包括深圳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等机构。工作站依托“广东深圳(南山)商业秘密保护基地”和全省首个涉外商业秘密保护基地,聚焦新材料、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针对生物医药产业,深圳出台全国首个《生物医药领域商业秘密保护指南》,明确实验数据、工艺流程等23项核心要素保护标准。迈瑞医疗据此建立“四级保密管理体系”,核心技术人员流失率下降40%。
2025年,深圳计划实现全市11个区“综合服务基地、志愿服务队”全覆盖,并累计建成50个以上工作站,进一步扩大服务覆盖面。
国际接轨:打造全球保护新高地
深圳知识产权保护的成功得益于制度创新、金融生态构建和立体化保护格局。这些举措不仅推动了本地企业(如华为、大疆等)的全球竞争力,也为全国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深圳样本”。
在打造全球保护新高地上,前海法院已建立域外法律查明机制,在OPPO与夏普标准必要专利纠纷中,成功适用日本法律作出裁判;华为参与制定的5G标准必要专利许可费率“深圳方案”,被国际电信联盟采纳为参考标准;深圳标准院主导制定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英文版,已在15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推广应用。
深圳的知识产权保护之路印证着创新生态的进化逻辑。面对生成式AI、量子计算等新领域挑战,深圳正筹建“未来产业知识产权研究院”,试点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制度。这座始终奔跑在创新前沿的城市,正在为全球创新治理提供知识产权的实践样本。
版号:A02 来源:深圳商报 时间:2025年3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