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持续深入,深圳正成为全国最具创业创富活力的城市。来自深圳市市场和质量监管委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4月30日,深圳市累计实有商事主体185.8万户,商事主体总量跃居全国大中城市(包括直辖市及副省级城市)的第一位,深圳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创业之城。
2010年,我市启动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调研。2013年3月1日,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正式拉开帷幕。目前,这项改革硕果累累,为全国提供了可供复制的经验。改革在激发市场活力的同时,也进一步促使政府简政放权,转变职能,并充分运用“互联网+”的思维和运作模式,推出优质的公共服务品种,提升公共服务品质,实现市场经济秩序的健康有序运行。
创业门槛降低企业注册“井喷”
在水中连续浸泡数小时,在炎炎烈日下不间断施工栽种植物,这是3位80后小老板王鹏亭、张锋、徐桂红的主要工作。
去年,他们3人辞去朝九晚五的白领工作,合伙成立了深圳市湿地阳光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项目成果已获国家专利。这类在深圳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中受益的小型科技类公司,效益很高,步伐轻盈,活力迸发。
不需要验资、地址自由申报,不再审核和许可审批大部分后移,免交注册登记费……领取营业执照的程序变得非常简单,深圳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成了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有效地激发了创业动力、市场活力,催生了一大批企业。
前海,不断诞生着奇迹。如果没有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前海的发展恐怕不会那么快速:过去企业要注册,首先得有经营场所,仅这一点就难倒一大批要在前海注册的企业,前海还是一片工地,哪来经营场所?改革后,领营业执照无需交场所证明,前海企业尝到改革“头啖汤”。目前,前海企业已突破2.5万家,其中绝大部分企业都是近两年成立的。
185.8万户商事主体是一个什么概念?如果按照1500万常住人口计算,我市每千人拥有商事主体124户,换个角度理解,就是就业吸纳力强大。在两年两个月的时间里,深圳新登记商事主体超过 92万户。
突出服务企业创下多项“第一”
深圳率先开展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后,又开多项全国先河,服务企业创下多项第一:
据深圳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徐友军介绍,2013年8月1日,深圳市股东为自然人的内资有限公司设立业务实现了全流程网上商事登记;2014年7月1日,全流程的业务种类已覆盖至全类型的商事主体登记;2014年12月1日开始率先实施的商事登记“四证合一”改革,运用信息化手段推动政府多部门密切配合,网上可一次办妥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印章刻制许可证等四个证件,实现了工作流程再造、服务方式创新,创业门槛进一步降低……目前,深圳90%以上的商事主体设立等业务都通过全流程无纸化方式办理。四证合一一小步,互联网政府一大步。
如果说商事登记改革是制度创新,全流程无纸化网上商事登记则是政府服务方式方法的创新,让商事主体登记注册从线下走到线上,从面对面走到键对键,申请和审批过程全程电子化操作,开创了互联网+政府服务的新时代。
“宽进严管”加强后续监管
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后,企业登记前置审批事项由原149项削减为12项。门槛降低了,监管如何跟进?
2014年9月1日,《深圳市商事主体行政审批事项权责清单》出台,涉及25个行政审批部门共129项审批事项。我市成为全国第一个公开发布政府商事登记审批事项权责清单及后续监管办法的城市,实现了监管效能的整体提升。
目前,在商事登记监管方面,我市实现了 “两个率先”:在全国率先开展商事主体提交年度报告工作,实施全程电子化年度报告,简化申报流程,减轻商事主体负担。在全国率先开展注册资本实缴备案情况抽查,抽查结果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对外进行公示。
在监管方式方面,我市建立商事登记监管工作制度、经营异常名录管理制度,实现商事登记监管模式从传统单纯依靠巡查和行政处罚手段到综合运用信用监管、信息公开和信用约束手段的转变。
深圳大学副校长黎军表示,政府放权后,对社会自治的要求更高了。必须通过一定的信用约束对信用差的商事主体产生挤出效应,进而构建诚信社会。据了解,我市下一步将全面构建商事主体信用监管体系:以商事登记监管方式创新为突破口,探索互联网“线上”监管与传统“线下”监管方式的有机结合,逐步落实“大数据”监管和政府虚拟一体化监管模式;以统一的商事主体信用信息平台为依托,对内全覆盖,归集整合全委商事主体信用信息;对外全开放,应用共享全市征信系统,打造政府与政府、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信息连接;实现商事主体信用监管制度化,信用系统科学化,信用内容公开化,诚实守信常态化,使商事主体信用在市场公平竞争中起主导作用,为我市成为有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营造优良信用环境。
《深圳特区报》2015-5-12A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