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肉细嫩多汁、味道鲜美,是老百姓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味,然而,网上关于鸡肉的一些谣言和误区却不时冒出来影响大家的食欲。
一、肉鸡长得快,全靠打激素?
有传言称,现在的鸡生长速度过快,是因为打了激素。实际上,激素的价格很贵,技术也很复杂,不是想打就能打的。有研究表明,添加激素对于促进鸡肉生长其实并没有效果,反而还会增加鸡患心脏疾病、腹水等疾病的风险,增加死亡率。另外,我国明令禁止在肉鸡饲养中添加激素,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管理条例第41条明确规定: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添加激素类药品。
在优良的养殖环境下,使用优质饲料可使普通肉鸡的出栏周期由100天缩短到50~60天;如果再选用优良肉鸡品种,还可缩短到45天。因此,不断优化的品种、科学的饲料配方、有效的防病防疫措施、标准化的鸡场设施及饲养管理才是缩短肉鸡养殖周期的关键因素。
二、禽流感期间还能安心吃鸡吗?
曾有报道称有人因吃大盘鸡而感染禽流感。其实,这也是一则谣言,禽流感期间可以吃鸡,但要彻底煮熟。
禽流感病毒在环境中极不稳定,也易受热、极端酸碱条件、干燥等影响而失去活性。所以,食用烧熟煮透的鸡肉不会感染H7N9病毒,因为达到70℃(即“滚烫”,禽肉的任何部分都不再呈淡红色)时,病毒就被杀死了。而“大盘鸡”就是经过烧煮处理的,不会导致人感染发病。当然,制作过程中还得注意生熟分开等卫生细节,防止交叉污染,这也是食物加工中的常识和基本要求。
三、走地鸡真有那么好吗?
有的消费者钟爱土鸡(俗称“走地鸡”),实际上,土鸡虽然风味更好,但也不排除存在安全隐患。例如,有些农村散养土鸡,由于长期散养在野外,养殖过程无法保障,大大增强了感染疫病、摄入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可能性,食用风险较高。而购买活土鸡的风险更大,活禽交易场所是人感染禽流感等病毒的重要途径。为此,深圳市自2015年7月1日起已明令禁止活禽交易,实行家禽集中屠宰、冷链配送、生鲜上市。所以,还是不要过分迷恋“土鸡”,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安全食品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