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高温高湿,是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高发期。为保障饮食安全,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提醒广大市民:注意饮食卫生,谨防食源性疾病。
什么是细菌性食源性疾病?
所谓食源性疾病,就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包括食物中毒,说人话就是吃出来的病,按致病因素分类,包括化学性的(农药、亚硝酸盐、真菌毒素等)、生物性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有毒动植物的(霉变甘蔗、河豚鱼)及毒蘑菇等。其中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是指食用了含有细菌或其毒素的食物所引起的,是最常见的食源性疾病。
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常见的致病因素有哪些?
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全年均可发生,但大多数发生在夏、秋季节,此时气温较高,细菌容易生长繁殖或产生毒素。以下是夏秋季节常见的致病因素,大家千万别忽视。
沙门氏菌
引发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沙门氏菌主要是非伤寒沙门氏菌。
易受污染的食物:动物食品,肉、禽、蛋、鱼、奶类及其制品等。
中毒症状:以胃肠炎多见,表现为头痛、恶心、食欲不振,呕吐、腹泻、腹痛等,或有发烧。
潜伏期:6-72小时不等,通常在受感染后12-36小时出现症状。
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本身的杀伤力有限,但如果在食物中大量繁殖,可产生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这种毒素才是真正的“致病元凶”。
易受污染食物:蛋白质或淀粉丰富的食品,如奶、蛋及其制品,奶油糕点、冰淇淋、熟肉等。
中毒症状:恶心、剧烈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肠胃炎症状,一般不发热。
潜伏期:30分钟—8小时。
副溶血性弧菌
易受污染的食品:主要是海产品,包括多种海洋鱼类、虾、蟹、贝类等,以及含盐分较高的腌制食品。
中毒症状:呕吐、腹泻、腹痛、头痛和低热等症状,剧烈腹痛、脐部阵发性绞痛为主要特点。
潜伏期:平均为15小时,最短1小时,最长4天。
蜡样芽孢杆菌
易受污染的食物:剩饭、剩菜、凉拌菜、奶、肉、豆制品等。
中毒感染症状:呕吐型,恶心、呕吐伴头晕、四肢无力等;腹泻型,腹痛和腹泻为主。
潜伏期:呕吐型,1-5小时;腹泻型,8-16小时。
如何预防细菌性食源性疾病?
食物购买需谨慎:通过正规的商场、超市和农贸市场等渠道,购买感官正常的食品和食材,购买时观察是否新鲜、是否在保质期内、包装是否完整,是否存在霉变、鼓包、涨袋等现象,不购买、食用来路不明的食品。
处理食物需卫生:食物的处理和制作过程中要注意清洁卫生,处理食材应保证生熟分开,处理生肉、水产品要有专门的砧板、菜刀等厨具,处理后要清洗并洗手;烹饪时保证食物彻底烧熟煮透,尤其是肉、蛋和水产品,吃剩的饭菜在确定没有变质的情况下,经彻底加热后再食用。
食物保存要合理:在室温下,熟食存放时间不宜超过2小时;熟食、易腐败变质食品、剩饭剩菜应及时冷藏保存(5℃以下);烹调好的食物在食用前要保持在60℃以上;畜禽肉、水产品等生肉类冷冻保存前应先切割成小块,分开包装,避免反复冻融加速腐败变质。注意:“冰箱不是保险箱”,无论是冷藏,还是冷冻,食物都不要存放过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