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其他 > 专题服务 > 已归档-食品安全监管 > 风险交流

鱼类组胺易中毒 餐饮经营应警惕

来源:日期:2013-09-02 16:28字号:    

  近期,我市有多名市民出现皮肤潮红、头痛、头晕等食物中毒症状,诊断为池鱼变质产生组胺引起的食物中毒。鱼类引起组胺中毒的主要原因是食用了某些不新鲜的鱼类(含有较多的组胺),同时也与个人体质的过敏性有关,组胺中毒是一种过敏性食物中毒。

  一、有毒成分来源

  海产鱼类中的青皮红肉鱼,如鲐鱼(又名池鱼、鲭鱼)、秋刀鱼、金枪鱼、沙丁鱼等鱼体内含有较多的组氨酸。当鱼体不新鲜或腐败时,产生自溶作用,组氨酸被释放出来,污染于鱼体的细菌使组胺酸大量转变为组胺。一般情况下,当鱼体中组胺含量超过200mg/100g即可引起中毒。

  二、中毒症状

  组胺中毒的临床表现为发病急、症状轻、恢复快。病人在食鱼后10分钟—2小时内出现面部、胸部及全身皮肤潮红和热感,全身不适,眼结膜充血并伴有头痛、头晕、恶心、腹痛、腹泻、心跳过速、胸闷、血压下降。有时可出现荨麻疹,咽喉烧灼感,个别患者可出现哮喘。一般体温正常,大多在12日内恢复健康。

  三、急救与治疗

  如进食鲐鱼等青皮红肉鱼类,出现类似的上述临床表现时,应及时到医院就医,并向临床医生提供详细的进食史,帮助医生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常用药物为口服盐酸苯海拉明,或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同时口服维生素C。

  四、预防措施

  (一)避免食用不新鲜或腐败变质的鱼类食品。

  (二)鱼类食品必须在冷冻条件下贮藏和运输,冰鲜鱼类应贮存在4℃以下,冷藏鱼类则贮存在-18℃以下。

  (三)对于易产生组胺的青皮红肉鱼类,在烹调前可采取一些去毒措施。首先应彻底刷洗鱼体,去除鱼头、内脏和血块,然后将鱼切成两半后以冷水浸泡。在烹调时加入少许醋,可使鱼中组胺含量下降65%以上。

  ——以上信息来自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七版)》

相关附件

相关文档

党政机关标识 |主办单位: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深圳市知识产权局) 网站标识码:4403000004 粤ICP备15042059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2947号 | 网站地图 - 网站概况 - 版权保护 - 隐私声明 -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深圳市福田区深南大道7010号工商物价大厦办公时间:09:00-12:00,14:00-18:00(工作日) 政务微博微信公众号简介 信息无障碍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