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016年,深圳市食品安全工作取得了总体平稳、持续向好的成绩。这其中,隶属于深圳市市场和质量监管委员会的深圳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以下简称农检中心)无疑是幕后英雄。2016年,农检中心这支不足100人的队伍,一共完成了4万多批次的抽检任务,检测38.5万项次,其中农产品定量检测16000批次,较2015年增长50%,是2015年的3倍。他们通过大量、辛勤的工作,保障了市民“舌尖上的安全”。
岁末年初,记者走访了农检中心。深圳市政协委员、农检中心副主任王多加对记者说,城市越发展,食品安全的风险也越大,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呼声就越高。2016年深圳市拉开了创建全国食品安全城市的大幕,作为深圳市法定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的检测机构,怎样才能适应新形势,作出新贡献?农检中心的对策是:既要发扬敬业精神,全力以赴,更要依靠专业的力量,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检测质量和效率。
为了保障该市1700万人口“舌尖上的安全”,该中心的工作人员要对果、蔬、肉、鱼上百个品种进行例行检测,监测范围涵盖该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等,检测项目达百余个。同时,他们还承担着该市蔬果、畜禽产品、水产品等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的任务。监测范围涵盖生产流通多个环节。要完成理化项目70余项,各种病菌、病毒等9项及12个参数的实验。
记者在农检中心实验室参观时,听技术人员介绍,农残检测是一个高科技的复杂过程,每一个样品都必须经过打碎、制样、净化、提取、浓缩、定容、上机等程序,通过先进科学仪器“火眼金睛”的鉴别,再经过技术分析后得出科学的数据。一个样品的农药残留是否达标需要24小时不间断检测完成,其中农药残留的类别鉴定达到50多个种类。由于耗时长,每一个环节更要做到位,员工起早摸黑、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情。
检测的目的在于运用。以前,畜禽产品和种植业产品的检测结果每月公布,常出现检测发现问题,但当批次的农产品早已销售一空,不利于事中事后的监督执法。从去年5月和7月开始,这两类农产品检测结果改为每周公布,不仅公布不合格样品的数量,还公布具体的经营者和不合格品种,为辖区局及时查处不合格产品的经营者创造了条件。为提高打击效率,农检中心正在开展食用农产品中农药、兽药的快速检测新方法研究与运用,希望在更短的时间内就能让农残、非法添加“原形毕露”。
“现在人们对农残等化学污染高度关注,往往忽视农产品的生物危害。”王多加告诉记者,其实大多数食物中毒都是由生物毒素、微生物等引起。鉴于目前重化学污染、轻生物危害的现状,农检中心2016年做了大量微生物普查检测,开展了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5个微生物项目共550个参数检测,完成了111份贝类生物毒素、104份水产寄生虫的污染情况调查,进一步拓宽了检测范围。
记者在参观农检中心时发现,除专业检测部门外,中心还设有质量控制和标准化部门。一位负责标准工作的人员告诉记者,深圳95%以上的农产品源自外地,源头把控难,在售卖前加大检测力度,使用更严格的标准尤为重要。针对目前标准严重滞后不足难以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的情况,该中心正参与制定8项团体标准,以进一步提高相关检测项目的应对能力。
农检中心主任但琨告诉记者,在新的一年,中心将建立健全农产品风险评估数据库,强化风险评估技术建设和生物危害检测能力建设,为监管执法提供更优质的技术服务,为深圳市创建全国食品安全城市发挥更大的技术支撑作用,让广大市民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中国质量报》2017-1-23第三版